【蘆山鎮(zhèn)概況】
在惠水縣西部。面積91.5平方公里。人口1.97萬,其中布依、苗等民族占5%。轄1居委會、25村委會。元置蘆山長官司,至清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廢。1930年置蘆山鎮(zhèn)及潭繞、鳳鳴、文明、共和等鄉(xiāng)。1941年并置蘆山鎮(zhèn)。1953年析設(shè)雅羊、新莊、洞口、納橋、盧山等鄉(xiāng)。1958年撤鄉(xiāng)并入光明公社。1961年析建蘆山、雅羊2公社。1984年改置蘆山鎮(zhèn)和雅羊鄉(xiāng)。1991年合并置蘆山鎮(zhèn)。產(chǎn)生姜等。有中小學(xué)13所。鎮(zhèn)人民政府駐地蘆山,在惠水西南28公里,鳳凰山麓。人口 1 800,有漢、布依、苗等民族。海拔980米。原名六山,以鎮(zhèn)周鳳凰山、獅子山、瓦窯山、后山、栗木山和頭山得名。后因蘆姓土司居此,易今名。設(shè)農(nóng)貿(mào)集市。有造紙作坊。平寨—王佑公路經(jīng)此。
【蘆山鎮(zhèn)游記】蘆山,有人說,他的周圍是由六座秀美而奇特的山峰對峙組成,因“六”、“蘆”相諧,故名“蘆山”;還有的說,蘆山人姓盧,盧姓是蘆山的旺族,對此,蘆山的山自然也跟著姓“蘆”了。蘆山,到底是因山而名,因名而有盧姓,還是因盧姓而名地,因地而名山,誰也說不清楚。不過,因蘆山的秀美,而蘆山人又大都姓盧,給蘆山留下了不少傳奇的佳話。
蘆山的正面是互相并立的三座山,兩邊的山高大,中間的山圓小,形成了二龍昂首,共搶寶珠之勢。
左邊的山,人稱廟上坡。坡腳曾經(jīng)建有兩座寺廟,一是萬壽宮,二是天龍寺。萬壽宮由一進(jìn)三廂組成。前面是戲樓,戲樓下面是前門;蘆山的花燈過去在本地很有名氣,一年至少要集中搞十次八次活動,方圓數(shù)十里的百姓都要趕來觀看。萬壽宮的正殿供奉的是許真君,常年木魚聲聲,香客不斷;與前面的戲樓相映成趣,鬧靜同存。與萬壽宮為鄰的天龍寺,相隔不過數(shù)十米。天龍寺由前面的大門,兩邊的廂房及后面的正殿組成。院中有左右水池各一,中有荷花蘆葦,給天龍寺增添了不少幽靜佳趣。廟前的大石碑?dāng)⑹隽私ㄋ碌臍v史和捐款的人名,以傳千古。兩廟究竟建于何時,又拆于何期,誰也道不詳細(xì),都說不過百把年吧!兩廟拆毀以后,先后建起了蘆山小學(xué)和蘆山電影院,成了蘆山“政治文化”的中心。
廟上坡古木參天,藤葛纏繞,只有一條左彎右曲的林間小道可以上去,但是不管男女老少,攀援時都要十分小心,才能爬到坡頂。廟上坡的坡頭形如昂首長嘯的龍頭,俗稱“嘯天龍”。龍嘴的下頜曾建有一廟,可供游客休息和觀賞。沿著龍頭的嘴角,攀援古藤和巖石,即可爬到龍頭的的頂端了。坡頂不寬,可容一二十人休息,站在坡頂,頓時會感到人與天高,俯視蘆山,盡收眼底,坡頂?shù)纳裣墒虾裣卤,長寬約2---3米,重在10噸以上,如天外飛來,斜嵌在頂上石縫的凹口之中;據(jù)說數(shù)十年前還可搖動,如用手推,似可連人帶石一起滾下坡來,令人膽戰(zhàn)心驚。傳說,那是在明朝永樂年間,仙師張三豐傳道時路經(jīng)此地,只見黃云漫天,妖霧沉沉,天昏地暗,一條黃龍張開大口,昂首長嘯,將天上的云雨全部吸入腹中,又將熱浪吐出,往復(fù)無窮。于是六月的蘆山,田頭無水,河中斷流,到處是一片焦土,一片荒涼,百姓連吃水都要到十里以外去挑抬。張三豐見狀,知是妖孽作怪。他叩開一扉柴門,只見一老太太橫臥門內(nèi),有氣無力,張三豐將老太太扶于床上,細(xì)問緣由。原來,天上的云雨都已被黃龍吸盡,滿壩禾苗因數(shù)月無雨,枯萎而死,以致顆粒無收;那時曬干的裂縫可以放下男人的腳板,全家老小,除老太太走不動,能走的都已全部逃荒去了。張三豐連訪數(shù)家,情況都差不多。于是,張三豐念動真言,用手一指,將昆侖山上的一塊毛石招來,斜嵌在坡頂?shù)囊粭l石縫中間,鎮(zhèn)住黃龍;又將隨身攜帶的寶劍,一劍砍斷龍身。頓時,云開霧散,嘩嘩的流水從龍腹內(nèi)流進(jìn)了田間河內(nèi)。從此,蘆山的這一壩田上,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年年豐收,逃荒的災(zāi)民又回到了蘆山。直到現(xiàn)在,龍頭還是那樣的昂首向天,龍身卻不知丟向何處,恐怕只有廟上坡的神仙石才知道了。現(xiàn)在蘆山已經(jīng)是四五百戶人家的集鎮(zhèn),蘆山壩子已成了近千畝良田好土,展現(xiàn)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。
右邊的一山名“后山”。這里,蘆山河正好從山腳下流過,兩岸柳樹成蔭,一排排,一株株,倒影水中,加上垂釣、挑水、放牛的倒影,倒有幾分桃源仙趣。。山腳還有一廟,稱“黑神廟”。黑神廟的建造形如萬壽宮,也是一進(jìn)三廂,前面是戲樓,大門也從戲樓下面通過;兩邊廂房前設(shè)有走廊,正面是黑神廟大殿,F(xiàn)在,遺址尚存,廟早已毀棄了。后山的高度略低于廟上坡,形如一尊沒有下頜的龍頭,撥地而立。據(jù)說,還是張三豐來傳道的時候,黑龍與黃龍爭奪珠寶,互相比賽,看誰吞云吐霧的本事最高,珠寶就歸誰所有。為此,黑龍使盡渾身本事,攪得河水盡黑,整個蘆山天昏地暗,大旱無雨,顆粒無收。張三豐搬來神壓頂,劍斬黃龍之后,又順勢一箭,射掉黑龍的下頜。于是后山的龍頭從此就沒有下頜了。
惡龍雖斬,寶珠猶存。兩條龍山之間,有一石山,形如寶珠,名稱“碉上”。高不及兩山的一半,周圍不過數(shù)十米,從上到下,全是懸崖陡壁,猶如刀切,無法攀援。數(shù)十年前,周圍的人家為躲匪患,用樓梯吊繩,將磚石送到坡頂,修建圍墻于上,石墻上留瞭口,以觀周圍動靜。于是,這無名的小山,就叫“碉上”,直到今天。
廟上坡、神仙石的斜對面是擺薩坡,他與廟一坡之間只隔蘆山田壩與蘆山河;兩山相望,蘆山就像一個小小的盆地。擺薩坡形如一把利劍,橫陳在蘆山河南岸。據(jù)說還是在張三豐劍斬黃龍時,為防日后它再興妖作怪,而將此劍橫放在此,以鎮(zhèn)妖孽。坡上林木參天,濃蔭疊疊,密密層層,遮天蔽日,將擺薩坡遮得嚴(yán)嚴(yán)實(shí)實(shí),猶如一把綠色的劍鞘,護(hù)住劍身。擺薩坡腳是蘆山田壩,這里土地肥沃,蘆山河帶著綠色的透明和擺薩坡的身影,從田壩中緩緩流過,流過納拱橋,流出蘆山鎮(zhèn)。
蘆山,周圍都是山。除了帶著神話般傳奇的廟上坡、后山坡、擺薩坡之外,還有什么場上坡、鳳凰山、鴨頭山、石指山等等。這里,山山獨(dú)特,坡坡有異,各具風(fēng)格。每一座山都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等待著游人去尋幽訪古。